协会电话:0769-82633291
培训电话:0769-23060132
19928172638
协会邮箱:dgjlxh@163.com
培训邮箱:jiliangpeixun@163.com
微信公众号:东莞市计量协会
微信订阅号:东莞计量协会
协会微信小程序:东莞市计量协会
培训微信小程序:东莞计量技术培训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信息来源:逸夫计量博物馆 发布日期:2025-09-30
清晨骤然绽放的牵牛花
午后追随太阳的向日葵
都是植物在以其一花一叶诉说着
它们对四季的把握与对时间的应答
让我们用计量的眼光
来一起探究这其中的奥秘吧!
基因里的 “24小时循环器”
在拟南芥的细胞中,藏着一套精妙的“昼夜基因密码”。CCA1与TOC1等基因正上演着 “昼夜节律的拉锯战”。清晨,CCA1基因会相对活跃,像齿轮一样推动光合作用相关基因启动,让植物有序的进行光合作用;当夜幕降临,TOC1基因便会接管 “指挥权”,让呼吸作用、物质合成替代光合作用,维持生命活动运转。这种基因表达的正负反馈循环,构成了植物的 “基础计时器”,哪怕把植物置于恒定黑暗环境中,仍能维持约24小时的周期节律,形成有序的“生物钟齿轮”,持续转动,保障生命活动的时间秩序。
生物钟的 “同步机制”
植物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根、茎、叶等不同器官的 “时间节奏” ,必须协调一致才能保证生命活动有序进行,所以植物便会通过激素信号与细胞间通讯,让不同器官的 “小钟表” 校准为 “统一时间”。例如,叶片感受到的光照信号,会通过韧皮部传递到根尖,确保地下部分的生长与地上部分的光合作用 “时间匹配”,让每一个细胞之间相互配合。
内在生物钟的自主运转
离不开外界信号的帮助
而于众多环境信号中
光的变化是最精准的 “校准器”
而植物又如何感知并利用光
光敏色素:晨昏交替的 “光质检测仪”
日出时,红光穿透薄雾唤醒沉睡的植物;日落时,远红光的比例悄然攀升。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能够精准捕捉这一变化:当红光照射,光敏色素转化为 “活性形态”,迅速关闭夜间基因;而远红光则使其 “失活”,为夜晚的代谢切换做好准备。正是这种对光质的计量,也是让向日葵花盘在黎明时精准转向东方的重要帮手,让其能等待第一缕阳光。
隐花色素:蓝光里的 “昼夜分秒计”
如果说光敏色素擅长捕捉晨昏的光质变化,那么植物细胞中的隐花色素则更专注于感知白天不同时段的蓝光强度,以此来调控更精细的昼夜活动:正午的强光下,蓝光比例显著升高,植物的隐花色素会像 “光强传感器” 一样启动多层级防护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钙信号通路让气孔部分闭合以减少水分蒸发。另一方面,通过形态调整让叶片暂时蜷缩以避开灼伤。而到了黄昏蓝光减弱时,隐花色素又会释放出信号让叶片逐渐舒展,为夜间呼吸储备能量。这种对蓝光强度的实时 “计量”,让植物在昼夜交替中,实现 “收支平衡”。
除了对光的感知
温度的起伏
也是植物校准时间的关键信号
昼夜温差:生物钟的 “微调旋钮”
地球的昼夜温差是恒定的自然规律,而植物巧妙地利用这一规律对内在生物钟进行了微调,使其与实际的昼夜时长更加贴合。当典型昼夜温差出现(以白天25℃、夜间15℃为例),植物的 “时间校准系统” 便会被触发:低温会延缓TOC1基因的蛋白积累速度,如同给生物钟 “调慢指针”,确保夜间代谢周期与实际黑暗时长完全匹配。而在热带地区,昼夜温差小,恒定的高温则让生物钟保持 “匀速运转”,使植物全年都处于生长活跃期。
低温累积:越冬的 “时间印章”
在冬季,持续低温是植物对 “季节长度” 的深度计量,也是确保植物安全越冬后顺利复苏的关键。以冬小麦为例,经历500小时以上的0-10℃低温才能抽穗,苹果的休眠芽需要累计1200小时左右的寒冷才能在春天萌发 —— 这是植物对 “寒冷时长” 的计量。低温会像印章一样,在植物体内留下表观遗传标记,抑制开花抑制基因FLC的表达,直到 “寒冷总量” 达标,才会在温暖来临时解锁生长程序,避免被 “倒春寒” 欺骗,更多的增加植物存活的概率。
从分子基因的24小时振荡
到跨越四季的开花结果
植物的 “时间计量术”
让其感知四季、繁衍生命
用一花一叶展现计量的奥秘